掌握0-12岁每个阶段的心理特点掌握0-12岁每个阶段的心理特点 ——妈妈再也不用困惑娃儿的“怪现象” 0-1岁:安全感的建立很重要0-1岁的小婴儿要完成的心理任务很重,他们要信任别人、信任世界,所以婴儿刚出生时都会大哭,这是他们在表达恐惧和害怕的情绪。 母乳喂养能让孩子获得更多更好的安全感。没有母乳喂养过的孩子,因为缺少享受母亲温暖的怀抱,长大后可能会觉得世界是不可靠的,别人也是不可靠的,在待人的态度上可能也会是不真诚的,比较缺乏社会交往能力。 案例: 用钢丝做一个假猴子,吊两个奶瓶,和一个刚出生的小猴子放在一起。小猴子爬上去喝了奶之后就会恐惧地躲得远远的。 再用毛绒布做一个假猴子,吊两个奶瓶。小猴子喝了奶之后会盘在那个毛茸茸的假猴子身上玩。 接下来再放入一个钢丝做的假蜘蛛。两个猴子看见这个从来没见过的假蜘蛛,吓坏了。前面的猴子逃到笼子上面吊着,后面的猴子逃到绒布做的假猴子那里,把“妈妈”抱紧。 过了一会儿,后面的猴子从妈妈身上下来,去惹、逗弄那只蜘蛛,发现蜘蛛是假的,就和蜘蛛一起玩了。前面的猴子即使被放到蜘蛛面前,还是只会恐惧地扑打。 结论:如果孩子早期不能得到母亲的温暖和安全感,将来在面对困难时就会选择逃跑。 2-3岁:不要限制孩子的每一个动作 2-3岁的孩子会控制大小便后,就开始明白有些事情是能够自己掌控的,于是他们就开始萌发自主意识。 如果在这个阶段全程约束孩子,4个老人+1个保姆来限制孩子的每个动作,剥夺孩子的自主感,那么他们就会觉得自己是无能的,内心会有很强烈的羞怯感,长大后也不敢面对别人讲话。 现在很多带孩子的老人都认为完全地保护好孩子是最重要的。所以,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他们会更多地限制孩子这不让碰,那不让动,不能跑,不能跳。 这等于是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权。所以,现在很多孩子都非常的脆弱。 4-5岁:不要总说“别人家的孩子” 4-5岁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大脑开始飞速发展,这个时候的他们很聪明,特别想去探究自己不知道的事务,经常会打破砂锅问到底,并且去做一些破坏性的事情来探究。 比如说他们把沙发弄坏,其实只是想知道弄坏以后会怎样,而不是调皮捣蛋。 但是,家长常常会不耐烦地对待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还会比较其他的孩子,经常对孩子说:“你怎么做不好,隔壁家的孩子怎么做得那么好。” 慢慢地,孩子就会形成内疚感,感觉自己是无用的,是不被别人欣赏的。长大后也不会成为一个果断性、开创性的领军人物。 4-5岁孩子在心理上还会有恋父、恋母情结,会希望父母当中那个同性的不存在,而另外一个异性就完全被孩子占用。如果处理不当,长大以后就会对他的婚姻不利。 6-11岁:妈妈要做橡皮擦 在小学的这个年龄容易种下自卑的树。进入小学后,老师就会开始对他们进行社会评价,如果这个评价是负面的,那么孩子会把老师的评价内化为自我评价。 小学阶段,妈妈要做一块橡皮,把老师的负面影响擦掉。 如果老师对孩子说出了负面评价,妈妈可以对孩子说那是老师失控了,妈妈最了解你,妈妈认为你很好。学习是长跑,是马拉松,谁跑到最后还不知道。 如果老师找家长,那么家长一定要穿上铁马夹,把老师说的话全部都扛在自己身上,对小孩子说老师说你很好,就是有一些小瑕疵。 如果你一旦按照老师的说法来批评孩子,那么他将变得很焦虑。因为孩子都希望做一个妈妈眼里的好孩子,但是由于他年龄段的特点,他做不到,于是他就开始焦虑。 孩子的成长需要等待,只要你有好心态,你的孩子就会笑到最后。 现在很多家长,对孩子特别的苛刻。比如说公交车上,看到孩子在座位上爬上爬下,就会劈头盖脸地一顿骂。其实这是小孩子的天性,你有看见过一个十八岁的孩子在座位上爬上爬下呢? 如果孩子小学的时候受到很多鼓励,那么将来孩子就会很努力很勤奋。但是现在又有过度的情况,如果这个孩子非常乖,非常好,大人们对他有很高的评价。那孩子为了继续做到大家眼中的第一名,就会常年把自己的神经绷得很紧,这样到了青春期就容易崩溃。 如果你的孩子很出色,那就不要让他受到老师过度的美誉。 案例: 有个医生的孩子,小时候各方面表现都非常好,从来不用家长操心。可到了高中之后,书就读不下去了,崩溃了,他在学校里用拳头打墙,把手也打坏了。 他长大后思考,用童年来换分数、换高评价有没有意义? 所以,妈妈们,学会做块橡皮擦吧! 12-20岁:“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12-20岁青春期是心理学上非常麻烦的时候。人生有两大时期最麻烦,一个是青春期,一个是更年期,往往青春期遇到了更年期。 12-16岁是脱毛期,身高长得很快,甚至可能长得比爸爸高。如果这时还被打,就有可能会出手反击,这时候的爸爸一定不能再靠打孩子来树立威信。 孩子身体长大了,但是心理没长大,所以常常陷入疑惑:我到底是大人还是小孩?于是他们经常会像装作大人的样子。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懒得和你说话。很多妈妈就开始失落,疑神疑鬼,怀疑孩子是不是有喜欢的人了?是不是有什么秘密了?如果妈妈非要粘着孩子,一定要他们说话的话,反而会引起孩子的反感。 妈妈明智的做法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孩子叫妈妈,妈妈马上来帮忙,帮完之后就识相地走开。 这个时候的孩子开始思考我是谁,我将会成为怎样的人,我是否要成为爸妈希望的人。这个阶段,高考选择专业也容易使孩子混淆。所以,在青春期,家长一定要帮助孩子整合好,让他找到自己。 如果这个时候没有整合好,那么孩子长大以后就会缺失忠诚度,对工作,对家庭都会缺乏责任心。 案例: 有对夫妻要离婚。老婆控诉说:“他年轻的时候读了很多书,工作后又出去做发明创造,最后什么也没创造出来。一直这样折腾来折腾去,最后一事无成。” 这位老公就是青春期没有整合好,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了解自己的强处弱处。 如果前面几个心理成长期都做得很好,那么这个阶段就不会有什么问题。如果前面几个成长期做得不好,可以在青春期来纠正一下。 怎样培养出好孩子 怎样的妈妈才能养育出好孩子?需要满足下面三个条件: 1、妈妈要大气 可以和孩子讨论绿豆芝麻事、天下事、关怀民族问题的妈妈。有真正大度的胸怀,能接纳亲属,有爱心的妈妈,和学历无关。 2、妈妈要自然 自然,就是要言行一致。妈妈既要告诉孩子自己的成功,也要告诉孩子自己的失败。妈妈既要告诉孩子人生的不容易,也要告诉孩子社会的不如意。让孩子觉得这些都是自然的,而不是听到完美的,看见不完美的。 3、妈妈要轻松 妈妈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如我们经常发脾气,无法情绪失控,那么是没有办法养好孩子的,因为孩子始终生活在忐忑不安中。 我们除了要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外,也要提供轻松的心理成长环境。 0-1岁宝宝分别玩些啥?生命最初的6个月里 这个阶段的宝宝所选择的玩具必须能够对宝宝感知觉进行刺激,以便引起他的兴趣和注意。例如鲜艳的颜色、不同的质地、五颜六色的灯光、柔和优美的音乐和悦耳的声响以及活动着的玩具都能引起他的注意和兴趣。 同时使用的玩具还必须能够促进宝宝运动能力的发展,只有让他亲自操作,才能将他需要学习的东西掌握的更加牢固成为己有,将更多的信息储存在大脑里,以便更好地适应他生存的环境。例如,刺激视觉、听觉、触觉以及视听结合的旋转床铃、可以抓握的各种摇铃、练习够物行为发生和因果关系的缤纷韵律健身器和训练翻身和俯卧的踢踏爬行地毯就符合这些要求。 选择的玩具必须是安全的:避免尖锐的棱角及边缘、细小且易脱落的部件、强光和噪音的刺激,保护好孩子的身体和感知觉器官尤其这个阶段的宝宝逐渐学会通过嘴去探索外部世界,开始什么东西都喜欢送到嘴里去吸吮和啃咬。 7~8个月 宝宝已经独立坐的很稳了,家长就可以训练孩子爬行。爬行使孩子认识更多的事物,促进小脑平衡功能的发展,大脑的发育,促进孩子感知觉的发展。
9个月~1岁
孩子学会了爬行后,可以训练孩子扶着站立→独立站立,扶着坐下、扶着栏杆迈步、扶着蹲下拣玩具。为了锻炼孩子下肢的力量,就可以一些工具进行训练,例如助步推车进行训练,加强了下肢的力量,为独立行走奠定基础。孩子逐渐扶着栏杆或推着助步车行走。孩子学会独立行走,还可以拉着助步车到处玩,孩子开始体会到自己的力量,由借助助步车走路到主动拉着助步车行走这是下肢运动的一个飞跃。当孩子逐渐学会独立行走后,就可以随心所欲驾驭车子到处去玩,满足自己的探索的需要,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
学会搭积木,最多可以搭起3层。可以玩“套碗”按顺序小碗套进大碗里;也可以先大后小叠搭2层。
0-6岁孩子右脑开发的16个游戏,超实用科学研究表明,人类右脑的储存量是左脑的1万倍,而右脑的记忆潜能是左脑的100万倍。但是现实生活中95%的人,只运用了大脑的3%~5%,其余的都蕴藏在右脑的潜意识之中。日本著名教育家七田真教授在大量的实验研究中发现,人脑在3岁以前完成60%的发育,6岁以前完成90%,而右脑在3岁以前就极其发达了。 年轻的爸爸妈妈应该知道,宝宝的右脑潜能会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丧失,而0~6岁正是开发宝宝右脑的黄金时期。如果我们及时地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及灵活多样的游戏活动来促进宝宝右脑的发育,那您的宝宝将会具有超强的记忆力、创造力和想象力。 0~3岁的宝宝:右脑开发启蒙期 游戏一:踢踢腿,伸伸腰 玩法:放舒缓的古典音乐,爸爸妈妈帮助宝宝做身体的动觉训练:头颈运动(前、后、左、右),手臂操(前、后、左、右、伸及绕环),腿部运动(取坐位双脚做内收、外展、屈、伸、绕环)等练习。爸爸妈妈边为宝宝做操,边看着宝宝的眼睛,念口令:一二三四,二二三四……
游戏二:跳跳舞 游戏二:跳跳舞 玩法:在古典音乐的背景中,爸爸妈妈带领宝宝根据音乐节奏跳舞、拍手或做各种各样自己喜欢的动作。这个游戏 适合任何年龄的宝宝,对于还不会走路的宝宝,妈妈可以抱着宝宝做跳舞的动作,或跟着节奏舞动他的手脚。当听到某一乐器发出的声音时,2岁以上的宝宝可以尝 试模仿弹奏该乐器的动作。如:听小提琴曲时模仿拉琴的样子,听到钢琴曲时,左、右手模仿按琴键的姿势。也可以让宝宝跟着音乐的节奏自由发挥,翩翩起舞。
游戏三:像什么
四:找朋友 游戏四:找朋友 玩法:摊开几张字母卡片,让宝宝将两张相同的字母卡配对。如果宝宝把外形相近的两个不同的字母混淆,爸爸妈妈可在纠正错误的同时,形象地指出它们的区别。如:在解释字母B时可将其描绘成宝宝的一只耳朵,而把字母P解释为爷爷的一根手杖。
游戏五:扔纸 游戏五:扔纸球 玩法:拿一个篮子,菜篮或洗衣篮都可以,然后拿一些报纸,把报纸裹成一团,做成一个一个纸球,妈妈、爸爸和宝宝轮流扔纸球,每人扔10个,看谁扔进篮子里的球最多。
游戏六:神奇的纸盒 六:神奇的纸盒 玩法:把家里使用过的纸巾盒留下,往里面放一些玩具、糖果、水果等,让宝宝摸一摸,请他在拿出来之前说出名 称,或者给他指令,请他按指令拿出东西来。对大一点的宝宝,您可以给他否定的指令。如:“请你把不可以吃的东西拿出来”“请你把不是圆的东西拿出来”等 等。为了增加趣味性,也可以使用一些奖励的方法。比如:拿对了糖果,就把糖果奖励给宝宝吃,拿错了,糖果就归妈妈吃等。
游戏七:猜猜我是谁 游戏七:猜猜我是谁 玩法:爸爸或妈妈在被窝里发出不同的动物的叫声,比如狼叫声、狗叫声、狮子的叫声等,让宝宝猜猜藏在被窝里的是什么动物。
游戏八:石头剪 游戏八:石头剪刀布 玩法:玩具若干,和宝宝玩“石头、剪子、布”游戏,全过程都用左手完成。谁赢得多,玩具就归谁。
3~6岁的宝宝:右脑开发黄金期
玩法二:爸爸、妈妈和宝宝轮流左右手拍球。可以提出不同的指令,如:“把球拍得最高”或“把球拍得最低”。 玩法三:将球用绳子固定在比宝宝高出10~20厘米处,请宝宝双脚向上跳,用头顶球,顶到的计数,积累到一定的数字奖励一张贴纸。 玩法四:宝宝按照指令左右脚配合拨动地上的球,或往前或往左、右走,最后把球送回指定的“家”。 玩法五:地上摆好4~8个绒毛玩具,爸爸、妈妈和宝宝比赛,左手对准目标滚动小球,玩具倒下的最多为胜。 提示:这种球类游戏适合3岁以上的宝宝玩,在四肢运动与脑神经系统反复作用过程中,促进大脑皮层和神经细胞的发展。 游戏 游戏二:大家一起唱二 :大家一起 玩法:把生活中的事件编成歌曲,和宝宝边唱边玩。比如,刷牙、洗脸、吃饭,我们可以把这些活动和我们熟悉的旋律如《生日歌》编在一起来唱:我们-快来-刷-牙,我们-快来-刷-牙,我们-快来-刷-----牙,天天-都要-刷------牙。 提示:这个游戏适合3岁以上的宝宝玩,能发展宝宝的节奏感和创造能力。 游戏三:会滚动的箱子 玩法:把家里买回来的电视或其他大件物品的纸皮包装箱留下,让宝宝钻进去缩紧身体,然后滚动纸皮箱子,宝宝会乐不可支。为了避免伤着宝宝,爸爸妈妈最好在每次滚动箱子之前大声问他:“准备好了吗?”确定他做好了准备才开始,滚动的幅度也可以根据宝宝的适应情况而调整。 提示:这个游戏适合3岁以上的宝宝玩,可以锻炼宝宝的身体平衡感,也能发展宝宝的右脑功能。游戏四 :少了什么,多了什么 游戏四:少了什么,多了什么 玩法:给宝宝看一张图片,上面有动物、食物、用品等。让宝贝指出哪些是食物,哪些是用品。然后再换另一张,上面比第一张有增有减,让宝贝说说少了什么,多了什么。 提示:左脑的记忆为“背记能力”,遗忘率很大,而右脑的记忆是以形象记忆为主,它包含有形状认识力和类型识别力。3岁以上的宝宝已经有了形象记忆和类型识别的基础,爸爸妈妈可以和宝宝进行记忆训练游戏。 游戏五:猜一 游戏五:猜一猜,找一找 玩法:爸爸妈妈准备几幅虚线图,让宝宝猜一猜是什么,然后再做连线练习,看看猜得对不对;也可以让宝贝找一找隐藏起来的图形,如:蝴蝶隐藏在蝴蝶花中,让他找找,画面上有几只小蝴蝶,几朵蝴蝶花;或把一张复杂的图片给宝贝看,里面有人物、动物和色彩的变化,先让他看整体,再把局部给他看,让他说说这是整体的哪一部分。 游戏六:苹果树 玩法:从年历上找出有一棵树的图画,让宝宝剪一些苹果贴在树上,注意:剪和贴都由宝宝自己来做,不要要求宝宝剪得像或贴得漂亮,只要他愿意自己动手进行创作,父母就要表现出很欣赏的样子。 游戏七:美丽的手镯 玩法:把用过的信封留下,横剪成一个一个环,然后和宝宝一起在环上画自己喜欢的图案和颜色,把它套在手腕上当手镯。妈妈先做一个以引起宝宝的兴趣,然后放手让他自己来做,以鼓励为主,不要计较宝宝做得是否漂亮。 游戏八:左右不一样 玩法一:屈指:左手屈拇指,右手同时屈小指,或者左手屈食指,右手同时屈无名指,动作可由慢到快。
上一篇:
勇担民族复兴大任 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下一篇:听力筛查门诊
|